行業新聞News
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動態 > 行業新聞
政協提案:設立金融試驗區 人民幣直接兌換新臺幣
來自兩會期間的5份政協提案共同建議,設立海峽兩岸金融試驗區,在該區域內實現人民幣與新臺幣直接兌換;福建廈門和泉州被提為首選城市。
昨日福建省人大提案委主任張貴明向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表示,這些提案尚屬第一次提出,目前還在等待央行、銀監會等相關部門對提案的回復。這5份提案由民主黨派、學界、商界代表等分別提出。
提案建議,在目前兩岸關系的狀況下,通過開辟試驗區來推動兩岸金融合作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做法。在政策上先試后行,在方法上先易后難,先民間后官方,循序漸進,實現全面合作。廈門和泉州成為2份不同提案里面被分別推薦的兩岸金融特區最佳試驗場所。
民主黨派和企業家們還列出了一些實際可行的操作措施:允許在試驗區內的對臺經貿交往以人民幣和新臺幣進行計價結算,將人民幣核銷的單筆交易金額從現行的等值2萬美元以下擴大到等值10萬美元直至按正常貿易核銷;將新臺幣視為外匯進行管理,在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套算人民幣對新臺幣的買價,并報當地外匯局和中國銀行總行備案;在銀行經營新臺幣兌入業務的基礎上,逐漸擴大新臺幣兌出功能,開設新臺幣外匯賬戶,辦理兩地的新臺幣結算業務;建立海峽離岸金融市場,賦予試驗區特殊政策。
張貴明昨日在電話里表示:“提案者基本都參加了在福建的相關調研。按照規定,央行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現在應該是立案了,應在3個月內進行答復。”
一直以來,兩岸結算業務均通過臺幣、人民幣以外的第三種可自由兌換貨幣(如美元、港幣)進行通匯,這種通匯方式雖能基本滿足大部分臺資企業日常結算需要,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,比如給臺資企業、臺胞帶來兩次兌換損失,增加結算成本,客觀上導致兩岸地下錢莊新臺幣通匯日益盛行,擾亂正常的兩岸金融秩序。
調查顯示,海峽兩岸金融業務額迅速增長,2005年的規模近千億美元,2005年1~5月,兩岸的金融業務額達到了420億美元。月平均額80多億美元,比2004年同期月平均額增加了近40%,而且新臺幣在大陸的流動量日漸增多。
雖然發展兩岸金融業務的需求十分迫切,但在直接通匯方面仍存在局限:已經獲批的DBU(登記注冊于臺灣地區公司)直接通匯的銀行僅占臺灣島內銀行的50%左右;當前兩岸間的直接通匯限于貿易和非貿易項下,不包括直接投資、有價證券投資或未經許可事項為目的地匯款,非商品與勞務匯款金額仍受相關限制。
同時,從管理現狀看,對于新臺幣的定位則遠低于港幣、澳門元,并不將其定為外匯,僅看作一種表外記賬外匯,在管理中也不等同于外匯來管理。另外,目前新臺幣兌換價為中國銀行總行統一制定的內部價,價格缺乏彈性,無法結合各地新臺幣供需市場需求進行任何價格波動幅度調整。